目前分類:黑膠唱片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很多年青的發燒友,很多不知唱頭要再加放大器,以為和cd一樣。由於收錄製造唱片時,是加有RIAA均衡曲線,所以所有標準的唱頭放大器,都要加有反RIAA均衡曲線,所以唱頭放大器又叫RIAA放大器,

      不論唱頭放大器是用膽還是用石,都要加入這RIAA曲線,才能做成唱頭放大器,由於RIAA回放時,是要提升低頻20db而同時降低高頻20db,這樣在電路結構上,就做就出二大類電路結構,即常見的NF回輸型和少見的CR衰減型。

020.jpg

      在膽機大行其道的六七十年代中,世界公認的三大前級電路,其唱頭放大部份就有二台使用NF回輸型而有一台使用CR衰減型,它們包括有美國的Marantz7(馬蘭士7)和McIntoshC22(麥景圖C22)是用NF回輸型,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唱頭放大器和前級:由於唱頭只是用唱片片紋振動唱針發聲,輸出很小,以MM動磁頭因例,最大也不超過5mv,所以唱頭放大器,標準放大倍數為100倍(即40db),

       而MC動圈唱頭更細近十倍,所以還要在這放大器上加上升壓變壓器或再加入一個10倍放大,亦即前前級放大器。

088.jpg

       在九十年代前,唱片還大行其道時,標準一台前級是包含唱頭放大部份在內,這部份可供標準MM動磁唱頭接入,在九十年代後,由於唱片式微,那時開始,前級就開始沒有這唱頭放大部份,只保留線路輸入10倍的放大部份,即所謂cd前級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唱頭輸出,多數是四條接線頭,但也有三線頭即共地方式接法,現代的多數是四條接線,分別是白,籃,綠,紅四色,白和紅就和一般信號接線一樣,分別是L左(白)R右(紅),而籃色就是白色L左的地,綠色就是紅色R右的地,信號就只接好這四條線,

039.jpg

       而在唱臂或連接唱機外殼屏蔽層,還有一條地線用做屏蔽,接不好這些線會引起很大噪音,而動圈唱頭由於輸出細,要再加接放大器或升壓變壓器,接線更要仔細。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有最接近刻片的工作方式,所以直線循跡唱臂一直是音響設計師的理想,但直線循跡唱臂,要到近代才能做出來,約在七十年代,HarmanKardon第一家依刻片機的馬達帶動原理,做出第一台用馬達帶動的直線循跡唱臂的唱盤,自此,日本各大廠也大量生產這類用馬達帶動的直線循跡唱臂,

 

       但當然,這類產品由於種種原因,未能走入高級唱臂的殿堂。直到八十年代中,第一家搞出不用馬達動力的直線循跡唱臂就是美國ET(EminentTechnology)公司的ET1唱臂,是用氣浮設計,基本上現在所有氣浮設計唱臂,都源自這支唱臂,但氣浮設計有供應氣壓大細令聲音不同,氣口塞等等問題,11140007_870918446351389_110891126245249070_n.jpg

       於是後來就有完全機械的直線循跡唱臂,第一家搞出就是美國Souther(後來賣給德國Clearaudio),使用打磨得非常平滑的石英棒做直線循跡導軌,利用小滑車支持唱針行在唱片上的動力就可以正常行走作直線循跡,是一種最理想的設計,但最初Souther的唱臂是有一支撐點在轉盤中軸上,會被轉盤工作時的震動影響,後來這設計被Clearaudio改良了。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弧循跡就是最簡單歷史最長久的唱臂,此種結構已經超過百年歷史,由愛迪生留聲機年代就有這種唱臂,任何點支持,刀支持等S型臂,J型臂及I型臂都是這類,圓弧循跡,基於劃弧的原理,無論如何設計,外弧內弧都有角度誤差,這誤差理論上唱臂越長越小,所以12吋長唱臂比9吋長唱臂貴,

12932623_870912343018666_5152925899724224247_n.jpg

       近年也有DIY玩家,自做30多吋長唱臂,但無論如何循跡都有誤差,這誤差主要是由於唱片片模的刻造,無論用Neumann、Decca或Ortofon的機器,都是直線循跡,所以回放也應該直線循跡,才能達到理想。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白了低重心防震即是沒有做防震,只是利用低而重的重心去支持合理重量的轉盤和固定的臂板,當有外來震動時,振動會被重量大的唱盤底座吸收,而由於底座比轉盤重,所以震動不容易傳遞上轉盤,這防震方法,日本的Mirco就用得很出色,其高級的唱盤,無一不用此法,在現代極品的唱盤設計中,很多都是用這種方法,

059.jpg

       如ClearAudio就是例子,ClearAudio的老闆(設計師)甚至發表過一個測試震動方法去印證這種低重心防震的好處,他們試驗時,先用一片鋸成唱片型狀的鏡子,放在唱盤轉盤上開機轉動,然後用一點雷射射向鏡子,雷射反射後放大光點,就發現光點仍然保持一點不動,

062.jpg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唱盤的防震,也分成為二大類,即彈簧防震

及低重心防震,二者結構和聲音差別很大。

 

        彈簧防震起源於最普通常用的唱盤為了防震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直驅唱盤是很後期設計,它誕生大約在七十

年代,流行在七十年代未至八十年代,直驅意思

就是由馬達直接驅動唱盤,即馬達的轉速等於唱

盤轉速,馬達就直接安裝在唱盤下,連軸驅動唱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動傳動,是一種最易做又簡單的傳動,基

本世界上DIY的唱盤,多數是帶動,帶動工作時就

是馬達轉動軸芯,再由軸芯連結皮帶帶動轉盤,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唱盤工作方式:世界所有唱盤,工作時只要

有固定的轉速就成,轉速是常用的331/3及45轉

,78轉是供少見的SP唱片使用,引動唱盤的轉動

方法,就只有三種,就是輪動,帶動及直驅,所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圈唱頭就是活動音圈的意思,一如動磁頭的針尖及針杆結構,但只是唱針尾不是安裝磁石,而是安裝線圈,而針杆活

 

動帶動線圈,磁石就固定在線圈左右,針杆帶動線圈而受磁石感應線圈出交流電信號而發聲,這就是動圈的原理,由於針杆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M動磁唱頭顧名思義,動磁就是活動磁石的

 

意思,唱片轉動時帶動唱針振動,唱針振動活動了針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上,唱頭發明過很多種,除了常見的MM動

磁頭,MC動圈頭外,還有動鈇,酒石酸,石英,壓

電,鈇針,竹針等等多不勝數,但現代立體聲唱頭約

只在1958年左右才出現。甚麼叫現代唱頭?這是指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膠基礎入門,分成幾部份,包括黑膠發聲原理

 

,唱盤工作方式,唱臂種類,唱頭種類及接線規格,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使用有一定水準的器材情況下,密紋唱片的音質明顯優於CD;然而使用廉價器材時密紋唱片音質可能不如CD;在理論上提高解析度可以解決CD的缺點,因此有了SACDDVD-AudioHigh-Resolution Audio(高解析度非失真壓縮的數位音樂);但有些音響迷認為新媒體的音質還比不上CD、其中可能原因包括新媒體並非重新錄製、而是由舊的低解析度母帶升頻而成。而最新的數位格式是High Fidelity Pure Audio則極為罕見。

010 (2).jpg

        由於唱片再度流行,許多專輯也推出唱片版,新的唱片專輯的訊源大多是數位音訊,若該唱片專輯是使用44.1KHz/16bit的低解析度音訊轉換,則該唱片音質會低於CD;同樣的,SACD、DVD-Audio也可能會有採取低解析度音訊升頻的地雷片。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密紋唱片和黑膠唱片一樣是用機械的刻紋和以唱針讀取,故有先天的噪音問題,而且經多次聆聲後噪音會因為音紋的磨損而增大。

008 (2).jpg

        因類比訊號理論上解析度為無限大,而當初CD在制定規格時在播放時間的考量下取樣頻率僅44.1kHz、動態也只有16bits,被認為高頻容易產生相位誤差、動態也不足;且CD在錄製時需經過一次類比-數位轉換,錄音及後製時使用的頻率也不一定是44.1KHz的倍數,播放時又需再次進行數位-類比轉換,三次轉換(甚至可能還要加上96/48降轉至44.1的轉換)皆會損失部分訊號。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標準的黑色材料外,特殊的唱片也被灌制在各種顏色(紅、黃、綠、藍、白和多色的等)的PVC上,或把印有圖案的硬紙板夾在兩面之間的「picture disc」上。各種新奇形狀的唱片也不斷出現。

       雖然大多數密紋唱片轉速為每分鐘(rpm)33⅓轉,但一些「超保真度」碟片的轉速為每分鐘45轉。LP發展早期,也有一些唱片的轉速為每分鐘16⅔轉,而自1950年代到1970年代,人們可以購買到兼容下面幾種速度的播放系統:16、33、45和78 rpm。

005 (2).jpg

       用於壓制密紋唱片的乙烯基材料的成分也逐漸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第一次使用的乙烯基材料最受青睞,但在19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回收的乙烯基材料亦被普遍使用。聲音品質受到影響,出現爆音等雜音。包括削減密紋唱片的厚度在內的其他嘗試,也導致唱片彎曲,或者較容易損壞。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密紋唱片(英文:Long Playing record,簡稱LP)是一種每分鐘33⅓的乙烯基(如聚氯乙烯)材料製成的唱片,一般直徑10或12英寸。其實它跟黑膠唱片是不同的東西,但一般人卻誤把它歸類為黑膠唱片。

      密紋唱片推出於1948年,在1988年雷射唱片CD)被廣泛使用前一直是唱片音樂的首選發行形式。密紋唱片以類比方式錄音。1970年代及1980年代,隨著微處理器和計算機技術等的進步,數位錄音才真正變得可行。

003 (2).jpg

        密紋唱片的聲音品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大改善,同時一些類比音頻發燒友繼續堅稱類比唱片較數字媒體更具優勢。早期的密紋唱片是單聲道的,在1957年,雙聲道立體聲密紋唱片開始上市。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種溝槽粗大的唱片是德國發明家愛米爾·貝利納

發明圓盤唱片後最早誕生的格式。早期的唱片轉速因

各廠牌而異,並不統一,後來逐漸上述規格定立標準

。直至1948年密紋唱片誕生前,粗紋唱片是圓盤形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膠唱片直徑常見10英寸和12英寸兩種規格,前者大量用於錄製流行音樂,錄音時間較短,一面一般只能容納一首歌曲,早期飛利浦德律風根 (Telefunken)等廠牌出版的單聲道LP也有採用此尺寸。

BB17cnks.jfif

       值得一提的是,此規格為中國唱片大量用於錄製單聲道黑膠、薄膜唱片並一直沿用至1980年代;後者一面錄音時間也僅有約5分鐘,通常用於錄製交響樂,此尺寸成為日後立體聲LP的標準規格。此外,還有6又二分之一英寸規格(類似後來EP的規格),但因錄音時間太短,並未廣泛採用。可見,早在粗紋唱片時代,唱片的尺寸標準就基本形成。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