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通常 CD 的資料流量為 44100 (樣本) × 16 (bit/樣本) × 2 (聲道) = 1411.2 kbit/s 或 176.4Kbyte/s.

在碟片上,資料以 2352 byte 組成一個區段的方式儲存,讀取的速度為每秒 75 區段。記錄以 EFM方式編碼、再以CIRC方式插值、L1 L2 ECC改錯碼, 插入 subcode 等等的域頭資訊 (overhead),通常這些編碼資訊並不提供給電腦的應用程式所用。

BBVvANd.jpg

一張「1倍速」的資料 CD 的位元率,以每區段共 2352 byte 中的304 byte 為偵錯改錯資料,剩下 2048 byte × 每秒 75 區段 = 恰好每秒 150 KiB,大約每分鐘 8.8 MiB。

有些唱片公司為了加入其他功能,製作及銷售不符合紅皮書規格的CD,例如防止拷貝的Copy Control、使用DualDisc提供額外的資訊。為此,CD層從紅皮書要求的1.2公釐變成0.9公釐。飛利浦和其他公司向其警告,把CDDA商標擺在不符合紅皮書標準的產品上,有可能牴觸商標法。 結果,相似CDDA的商標已經不見於這類防拷貝CD上,而CD盒上原來警告使用者「光碟可能無法在你的播放器中播放」的貼紙也被取消,因為定義上已經不屬於CD。 Super Audio CDDVD-Audio,這兩種媒體設計為比CDDA更高的取樣率、分解度、更低的高頻相位誤差,以播放更佳的音訊傳真度。

AABOu36.jpg

之前講到光碟是從構造面來講且有講到是由美國人發明,但講到真正光碟的誕生並大量應用,最早可溯自1980年新力(SONY)及飛利浦(Philips)兩家公司,所共同推出的CD-DA(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光碟。由此可知,一開始最早誕生的光碟,可不是用在電腦資訊方面,而是用於音樂用途上。自從CD-DA推出之後,舊式音樂卡帶因此逐漸面臨淘汰的命運。為了立下數位光碟製作的標準及規格,最早的光碟規格書-紅皮書(Red Book),因而在1982年訂定完成,龐大的CD工業帝國,因此於焉肇建。
到了1985年,用於資訊產業的CD-ROM光碟開始出現,人們因而找到了搭乘進入多媒體聲光影音世界的快捷媒介。過去各式應用軟體、系統程式採用軟碟片出售的情形幾乎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具有650MB超大容量、攜帶方便、容易保存及傳輸速率快等優點的CD-ROM光碟。

AAGOyzA.jpg
為了因應不同領域的需求,因而產生了許多擁有不同特異功能的光碟,以及相應的規格書。大體而言,光碟不出三大規格的範疇,也就是紅皮書、黃皮書(Yellow Book)及橘皮書(Orange Book)。紅皮書主要規範音樂領域的CD-Audio、CD-MIDI等;黃皮書則制定電腦資訊儲存方面的標準,如CD-ROM、Photo CD等;黃皮書負責的領域,包括CD-R、CD-RW、MO等可錄寫式媒體。此外,綠皮書(Green Book)、白皮書(White Book)及藍皮書(Blue Book),皆屬於黃皮書的延伸標準。

為了破除CD-ROM只能讀、不能寫的困境,日本太陽誘電(Taiyo Yuden)公司的石黑隆等人因而在1988年,成功發表了一款採用有機染料,並可寫一定CD格式資料的CD-R(CD-Recordable)光碟。CD-R光碟的出現,無疑顛覆了傳統電腦資訊儲存的習性。繼之而起的是,奠立可寫式光碟工業標準的橘皮書,也於1990 年由飛利浦及新力兩家公司共同發表制定。接下來,松下(Panasonic)公司在1994年,發表可重覆抹寫的相變化型光碟CD-E(CD-Erasable)光碟,並於1996年San Francisco的會議中,由惠普(HP)、飛利浦、三菱化學(Mitsubishi Chemical)、鐵氟龍(Verbatim)、理光(Ricoh)及新力等公司,共同發表將CD-E更名為CD-RW(CD - Rewritable)的聯合聲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