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視 (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類比電視,也稱模擬電視是指從電視圖像訊號的產生、傳輸、處理到接收機的復原,整個過程幾乎都是在類比體制下完成的電視系統或電視設備。它泛指電視影像和音訊進行頻率調變後播放出來的一個類比訊號,簡單而言,訊息廣播訊號表達的是一個在訊號的振幅頻率方面的刻意變化的功能

類比電視存在易受干擾、色度畸變、亮色串擾、大面積閃爍、解析度低、多雜訊和現場感弱等缺點。類比訊號沒有經量化處理,所以其優點為解析度在理論上可以達到「無限制」(前提是傳輸距離不能過遠);但由於電視廣播須經長距離傳輸及多重轉換處理,類比訊號會因而增加雜訊,造成解析度下降,所以上述優點隨即消失。

20190427_131254 (Copy).jpg

電視訊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影像訊息來源,是聯繫電視系統各個部分的樞紐。利用攝影機的光電轉換功能能夠將實際景物轉換為類比電視訊號,訊號可以透過傳輸系統進行傳送,也可以記錄在磁帶上。當電視機接收到電視訊號時,可以將視訊影像還原出來。隨著技術的發展,電視訊號從早期的黑白電視訊號轉變為彩色電視訊號,現在已由數位電視訊號所代替。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電視要如何分類,有電視訊號及電視機兩大項方式

首講到電視訊號傳輸種類的分類有類比電視數位電視無線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手機電視網路電視等七種

20190427_130938 (Copy).jpg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現在網路興起,分食了影音娛樂市場的大餅,但電視台所製作的節目,還是有一定的魅力,現在它們的前進方向有兩個;一個是更加的真實化。即更加真實地還原事件本身。例如,CNN在新聞事件中大量的直播運用就是其中的一種體現。另一個是更加的戲劇化,例如,與CNN相對的福克斯娛樂集團NEWS在其節目中就用大量戲劇化的語言來「渲染」美國伊拉克的戰爭。當然,上述的這兩個方向只是兩種不同的節目製作方向,是歷來有之,只是近來特徵更為突出。而此外的現象還有,節目窄播化、頻道專業化等。

20190427_130742 (Copy).jpg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有講到錄放影機及錄影帶的誕生背景,基本上只是電視歷史的一部份,且已經算過去式,而現在,電視正在進行著一場革命。可分為電視技術及電視機兩方面來講

20190427_141141 (Copy).jpg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41年彩色電視首次成功廣播,1954年美國首度正式廣播,在七十年代起開始取代黑白電視。但起初的訊號所傳達的影像不夠清晰,所以有後來的德國科學家卡羅魯斯為電視研製做出相當成就。1942年,卡羅魯斯小組(包括兩名科學家,一名機械師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設備。這台設備用兩個直徑為1米的尼普科夫盤作為發射和接收訊號的兩端,每個圓盤上有48個1.5毫米的小孔,能夠掃描48行,用一個同步馬達把兩個圓盤連接起來,每秒鐘同步轉動10幅畫面,圖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機上。他們稱這台機器為大電視。這台大電視的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從未進行過公開展示,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

20190427_135512 (Copy).jpg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艾薩克·舒伯特使用弗拉基米爾·佐利金的想法開發了自己的馬可尼-電磁干擾電子攝像管,這個設計構成了為BBC製造的攝影機的核心部件。使用這種攝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條405線的服務被架設在亞歷山德拉宮的攝影棚內,由安裝在維多利亞大廈頂上特殊製造的桅杆形天線進行廣播。它暫時替隔壁的貝爾德機械式電視系統進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備最佳解析度。而桅杆形的天線一直沿用至今。

20190427_134314 (Copy).jpg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視基本原理基於在整個掃描周期內持續釋放的電子流堆積和次要電子的儲存原理上—由匈牙利發明家卡爾曼·蒂哈尼首次發現於1926年,1928年完善了該技術,這是決定性的解決方案,以改善電子化的不穩定

 

20200823_165913(0).jpg

1927年12月7日,費羅·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聖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號的實驗室里,首次使用影像分割器Image Dissector)攝影管傳送了第一個影像:一條簡單的直線。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製一套完整的系統給媒體進行演示,由電視傳送一個動畫影片。1929年,這個系統進一步被優化,去掉電動發電機,現在他的電視系統沒有任何運動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他的電視系統傳送首個直播人類影像:一個3.5英寸他妻子Pem閉眼的動態影像(也許當時光線太亮的原因)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開幕。博覽會中電視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訊號的距離和範圍非常有限,影像也相當粗糙,無法顯示精細的畫面。因為只有幾分之一的光線能透過尼普科夫盤的孔洞,為得到理想的光線,就必須增大孔洞,但畫面將十分粗糙。要提高影像的解析度,必須增加孔洞數目,但是,孔洞變小,能透過來的光線便會減少,影像便會模糊不清。機械式電視的這一缺陷導致這種技術被淘汰。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11年,工程師艾倫·坎貝爾·斯文頓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倫敦發表演講,描述了如何在發送端和接收端同時使用陰極射線管。在1920年代末,當機械式電視還在普遍使用的時候,發明家費羅·法恩斯沃斯弗拉基米爾·佐利金分別已經在研究全電子式傳輸管的工作中。

20200823_171109.jpg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視在最初發展的過程中電視亦可理解為電子機械式電視electromechanical television)。我們知道,電視畫面的運動是利用了人類視覺錯覺,即可以將一些快速出現的靜態的畫面「合成」運動的、連續的畫面。如何快速地還原這些靜態畫面,從而使人能夠產生錯覺,就會有兩種方式。其中一種就是機械式的還原方式亦就是尼普科夫盤。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羅·高特列本·尼普科夫早在1884年就提出並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式電視系統的專利,當時他只有23歲,還在德國讀大學。經過研究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不久,一台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這是一種光電機械掃描圓盤,它看上去笨頭笨腦的,但極富獨創性。

20200823_175219.jpg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也講了電視不少技術的演進及相關科學家研究發展,但是對於電視是誰發明的,大家莫衷一是,其實電視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而是一大群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的共同結晶。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討論和探索將影像轉變成電子訊號的方法。1900年,「television」一詞就已經出現。

20181117_135135 (Copy).jpg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上率先第一個啟用衛星轉播電視節目的國家是美國,在公元1962年7月11日美國發射「電星一號」通訊衛星將美國電視節目傳送到英國、法國再由法國轉送歐洲,又可以傳送歐洲之電視節目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如此將電視同步傳送世界上各國,可謂無遠弗屆。因此,電視邁進第三時期的衛星時代。源由公元1945年,英國科學兼作家克拉克(Clark Arthur 1917 -)在「無線電世界」雜誌上寫一篇「地球外的轉播」的文章,詳細述說人類可以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在上空,衛星內容裝置精密電信收發設備,將地面的廣播和電視、電報、電話訊號讓它接收再居高臨下轉播廣泛大地到世界每個角落。他倡議將人造衛星用火箭射入赤道上空距離地面35,870公里處,與地球同速度有軌跡運轉,這上空衛星能源可以靠太陽光來發電,動能無缺,因為衛星的高度可以俯視約三分之一地球表面,因而在僅需三枚人造衛星就可以涵蓋整個地球,也成了全球性的傳播網,不成問題。電視轉播如公元1963年11月22日,美國甘迺迪總統被刺消息就藉「接力1號」衛星立即轉播世界各國,造成舉世震驚。公元1964年世界運動大會在日本舉行,日本將現場實況透過「辛科姆1號」衛星轉播到全世界同為世人讚嘆不已。

20181117_110908 (Copy).jpg

    台灣在公元1961年10月,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交通部擬定的電視法規。公元1962年2月14日教育部與交通大學合作成立了中華民國的第一座電視台「國立教育電視實驗廣播電台」。此教育電視台非商業性全以播放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節目為主,作為空中教學實驗用途。公元1962年10月10日,「台灣電視公司」開播是台灣第一座商業性黑白電視台。公元1969年9月7日換播彩色電視,就此與10月9日新成立之「中國電視公司」也開始彩色播出,將台灣地區正式帶進世界潮流,彩色電視時代去,讓國人享受一般新進國家已有的生活水準。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世界從公元1961年起全面性彩色電視播放節目,當時彩色電視系統的組成、構造、程序及機制如下:

20170429_173814.jpg

  (一) 彩色電視攝影機部份。攝影機鏡頭一般使用伸縮變焦鏡頭(TV Zoom Lens),構造與原理和電影攝影機鏡頭與照相機機無異,而是使用長中短距鏡頭三部攝影機取捨交換使用,皆是採全自動控制式電腦操作,不須人工調整,拍攝者僅顧構圖、對焦、聲光、更換人景、鏡片連接。公元1980年以後,智慧型電腦出現,新進電視攝影機已可以全自動化自我檢測,修正誤差,作最佳調整,用中央處理系統CPU控制處理如信號大小、配色、畫面、剪接、轉換。當然,在特殊場景,還是會在控制室加於輔助調整、修改。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元1953年,美國政府批准了美國R C A無線電廣播公司黑白、彩色電視兼併收視的「恩制」(NTSC)系統制式,525掃描線,當時已達1050掃描線,南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及亞洲如日本、台灣、南韓、菲律賓、少數國家。不獨有偶,同時期歐洲各國也共同研究彩色電視系統制式,稍後法國採公元1958年創設的「賽康制」(SECAM),819掃瞄線,法國、蘇聯、非洲、東歐各國。西德在公元1963年創設的「巴爾制」(PAL),625掃瞄線,後來也已達1250掃描線,德國、英國、西歐北歐和亞洲如中國大陸、香港、少數國家採用。而後續日本更創設「超高畫質電視」(High Definition TV)掃瞄線為1250,畫面清晰,有賞心悅目的美譽,遂使世人對於日本在影像開發上要比各國盡心力,科技似乎顯著精進領先,有深刻印象。

20170429_172303.jpg

公元1956年3月4日,全世界無線電廣播委員會(C C I R)二十五個會員國的100位電視工程專家,分別訪查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彩色電視發展研究而且選在德國恩何芬(Eindhoven)採用巨型發射器,試播彩色電視,打開了世界性播放彩色電視的範圍。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視」Television簡稱TV,而在網路還沒有興起時,它可是從上(二十)世紀來最強而有力的大眾傳播媒體。電視以聲音、感光、電波的學理根據科學技術,將活動影像兼聲音連續即刻由他方傳進我們眼前觀賞,去除了我們與外界的隔離,聲色之娛,增添了人們以前貧乏、平淡、無奇的生活情況。

20170429_170447.jpg

  電視機的螢幕畫面是如何放映出現?先是經電視攝影機對著景物人像拍攝,感光轉換為電流,經有線電纜或以無線電波傳播出去,當有人開啟電視機通了電,電視機之接收器就會正在播放影像從螢幕上映像出來。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視機發展期間的複雜構造與技術,是由科學家們不斷地努力而匯集的心血結晶,而到了公元1929年,又有人跳出來了,一位美國籍俄人科學家茲沃金(V k Zworykin 1889 - 1982)改善了他的老師俄國聖彼得堡大學教授羅辛所提全電子式電視構想,青出於藍,製成新進現代化「攝影電子真空管」的電視攝影機。其組成圖像的橫線可以達到500以上。此位被美國本國尊為是「現代電視之父」,因為他發明的電子掃瞄影像管,正是至今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之原理與器具,就是他的發明而改進之應用的設備。

20170429_165948.jpg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元1925英國科學家貝爾德(Baird John Logie 1888 - 1946)綜合以上各國各科學家的電視方面技術,最先研發出黑白電視機,發明了人類有史以來的「電視播放影像系統」。他使用一個上有小孔的轉盤將攝影來的影像光影轉變成電子訊號在接收器上再轉換投映在螢幕上,是第一個製成了電視發射和接收設備的解析最高的電視圖像的分解、轉換、組合、發射、接收尤其是創立世界上第一座電視臺之發明者。同一時期,美國、法國、德國、蘇俄、奧地利等國科學家們也有從事電視的創造實驗,但是,貝爾德的電視系統最為新進、周全更具科技,凌駕於所有其他科學發明家之上。
20170429_154652.jpg
  貝爾德在1888年8月13日生於英國蘇格蘭西部來海倫斯堡,父親是教會主事,少年對科學就有愛好,年長沒依父意進入神學院,而因性向進讀英國皇家技術學院。從而偏好起電子工程和硒光電子研究以及電視系統的研發,進而1905年移居英格蘭倫敦富來斯街設立實驗室醉心專研電視。因無資金也無人贊助,他刻苦地從廢棄物堆或棄舊物攤收集舊收音機器材、電光燈管、掃瞄器、磁波器、電線等來作實驗,鍥而不捨,不顧生活困頓,有一次因要得2千伏特的電壓,將好幾百隻小電池連接,不小心觸電瀕臨身亡,被急救送進醫院,經好事的報社披露,大家始知這位「瘋狂的研究傢伙」。公元1925年10月2日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清晨貝氏啟動機器,將一個玩偶頭影像傳訊到另一方房間的接收機投映在螢幕上。雖是傳送黑白影像,但是已發明電視了,貝氏下樓急找少房東威廉上來代替玩偶以真人作實驗,確實是成功的在接收螢幕上有栩栩如生的威廉自然笑容。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視從公元1884年到2000年時,德國的科學家尼伯科提出電視理論到現在只有不到120年,電視播放來也僅70多年,可是電視已遍佈各國深入各個家庭,涵蓋面之大,觀看者之眾,電視機之多沒史無前例可以勝數。電視具備了現今大眾傳播媒體優越;它勝過新聞日報、雜誌刊物、電影、廣播、唱片,它出現在電視螢幕可以聽到原音,可以即刻看真實現場情景、真正圖像,可以觀賞影片、戲劇、音樂、表演會、立即實況轉播、融合大眾文藝寫實綜合媒體於一身,自然被人們所歡迎愛好不厭。
20170429_151732.jpg
  電視先前發展有三項物理原理的根據;

  (1)電波,經無線電發射器(播音機)利用振盪器產生高頻率交流電,形成無線電波經高聳天線放射出去,電波逕自會射過有無空氣中,在遙遠地方用接受器將電波使其還原本音真影。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元1817年瑞典化學家柏瑞理斯(J J Tons Berzelius)發現了硒(Selenium),他確認硒為一種介於金屬與非金屬的元素,最重要是,硒在光線照射下導電性特強,可將交流電變換成直流電,而且能將光能變成電能,製造感光發電、太陽能電池、攝影上曝光儀表,增強電視色彩亮度。他想到如果能把光轉移成電能,換言之是把光波變成電波,而從此地傳送到他處,這樣的理論應該是可成立的,這種推論直接影響了以後電視的發明過程中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20170429_151608.jpg
  公元1831年,英國物理化學家法拉第(Faraday Michael 179 - 1867)任英國皇家學會實驗室主任將銅盤在磁場兩極中旋轉,把銅盤軸心及邊緣連接導線,成功地產生電流,成為人類史上第一部發電機,此後引發了各國科學家們利用此原理製造出工業與民生用電的發電機廠。此電磁感應引導現今的馬達、電話、收音機放音器、麥克風等音響都是利用此原理作成。電學研究與開發,發電科技成熟,導致用電已普及到工業動力的來源與人民實際生活中,用電促使人類科學技術突如其來的一日千里大躍進。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元1660年,德國物理學家格里克(Ott Fon Gerik 1602 - 1686)製造出第一座轉動大硫磺球磨擦發電機。更發現大地磁場能使鐵磁化成磁鐵,因而為人類開始可以製造磁鐵的技術之由來。

  公元1733年,法國電學科學家迪飛(C F Dufy 1698 - 1739)發表電學重要論著「電論」,明確提出正、負電荷的二元論及電的基本原理;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發現物體帶電有三;摩擦生電,傳導帶電,感應帶電。
20170429_150341.jpg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簡稱的「攝影」,即是用照相機,映像在底片,沖印底片成為單一相片,一張張作永久保存。但是,相片的影像是不動、無聲,僅供人們觀賞其人物、意境,進而體會其涵義。若是影像的像片,連續一張張拍攝,利用強光透過底片連接放映在銀幕上影像生動有聲就是「電影」(Motion Picture),使得「攝影」效益更形突出,有著前所未有的異類另型之表達境界,攝影範疇也更為拓展。

20170429_143838.jpg
  再是,透過新科技的電波將多彩多姿的影像聲色,藉由串聯式影像組合元素完成畫面的傳遞,作為更廣泛無邊際的傳播、深入億萬家庭中便是「電視」(Television)。如今電視傳播無遠弗屆,對著提升人類生活樂趣及世界文化充實內涵有著卓越的貢獻,使得「攝影」影響性、應用上的發揮,更能淋漓盡致作出效應來,尚且無以倫比,莫此為甚。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