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從公元1884年到2000年時,德國的科學家尼伯科提出電視理論到現在只有不到120年,電視播放來也僅70多年,可是電視已遍佈各國深入各個家庭,涵蓋面之大,觀看者之眾,電視機之多沒史無前例可以勝數。電視具備了現今大眾傳播媒體優越;它勝過新聞日報、雜誌刊物、電影、廣播、唱片,它出現在電視螢幕可以聽到原音,可以即刻看真實現場情景、真正圖像,可以觀賞影片、戲劇、音樂、表演會、立即實況轉播、融合大眾文藝寫實綜合媒體於一身,自然被人們所歡迎愛好不厭。
電視先前發展有三項物理原理的根據;
(1)電波,經無線電發射器(播音機)利用振盪器產生高頻率交流電,形成無線電波經高聳天線放射出去,電波逕自會射過有無空氣中,在遙遠地方用接受器將電波使其還原本音真影。
(2)任何景物,有光線照射下會有光亮明暗影像呈現,我們就將無數細小的小點顯示之,經電光處理、傳訊、轉換、映像器映像在螢幕上。
(3)當放映影像時,相當快速又連續呈映在螢幕上,因我們的眼睛看視時有視覺暫留(Persistance of vision)現象,觀者看到的畫面會是有連續活動的景像。
公元1902年,科學家柏蘭克(O Von Bromk)發明彩色影像的傳送理論,經許多科學家研發,電視影像的處理和機具已有改進不少,如馬克斯(Max Dieckmann)與格拉底(Gustav Glage)發明陰極射線真空管(Cothode Ray Tube)可以用來電波來傳送映像出文件和照片。緊接著美國佛萊斯(Lee De Forest)發明三極真空管(Triode),此已將電視傳真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公元1907年,俄國聖彼得堡大學教授魯辛(Boris Rosing)所提全電子式電視構想,是發明第一個「電子」映像管機的理論。
公元1908年,蘇格蘭德籍工程師斯溫頓(A A C Swinton)在「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電視圖像論文;說電視可以用照像製版印刷的原理,分別兩個陰極,用來接收與發射,傳送映像在螢幕上。
公元1920年,11月2日美國匹茲堡西屋電氣公司的KDKA廣播電臺成立,成為世界廣播電臺風起雲湧的開始,電波傳送廣播信息及節目已瀰漫全世界的上空。
公元1923年底,米夏樂科學家(D Von Mihaly)發明了振盪訊號器(Oscillator)用於作為圖片像片掃瞄,可以在瞬間從硒管中掃瞄十次。同時美國科學家詹肯斯(C F Jenkins)卻經無線電波把美國總統哈丁(Harding)的相片從華盛頓傳送到密失士必州。
公元1924年底,德國的科學家尼伯科(Nipkow Paul G )又發明了發射接受同步機(Synchronizing) 因其發放、接受圖像點面相關位置一致,更清楚使影像一完好如初的不變形,使得德國無線電臺試用長波發射電視成功,組成圖像是橫線30後來進度到90。因他發明了電視理論和電視掃瞄器等等,德國歷史上因此肯定尼伯科才是有「電視發明人」的榮譽,故1940年去世時,德國政府為他隆重舉行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