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一篇發現日光對色彩的重要性,而色彩的研究,早期在中國那邊也有斬獲,在公元1116年,北宋藥學家寇宗奭砫發現,日光經過稜形的石英晶體,所折射散發出,會有各種色光。這就是現今攝影學理上所謂的「色散現象」。

20170429_150408.jpg

 

    


 

 

        公元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光的折射,會有光的色散現象,他敘述色彩之特性。他說:所有色彩全都融合,存在「光」中。光源有很多,如日光,它就有,同「虹」的所有各種顏色。他認定,任何物體的顏色,都不是自己產生的,而是由「光」的照射,再反射出來的,各各不同顏色光彩。他用三稜鏡將日光折射,分解出紅、橙、黃、綠、藍、靛藍、紫七色的「光譜」。

 

    再來公元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斯 楊格(Thomas Young 1777–1829)發表他的「色彩」研究說:人們的眼睛可以有紅光、綠光、紫光三種視覺神經的「色感」感覺。進一步,更宣稱自然界皆因有紅、綠、紫此三種基本的色彩的「混合」,才能讓我們感覺到許許多多,所有的不同顏色。

 

    而公元1860年,英國麥斯威爾(Maxwell 1831–1879)研究彩色底片,率先採用三原色之紅,綠,藍分別攝影,再重疊放影之方式,成現彩色影像。這是色彩加色法(Additive Process),此法引發現今彩色電視機(Color Television)能顯示出彩色的原理。從此,引發世界攝影由黑白走入彩色的開始。也就是人們所稱謂「彩色攝影時代」的崛起。

 

    接著公元1869年,法國科學家迪克奧隆(Ducos Hauron)是有史以來第一人提出,依畫家將紅、黃、藍三種基本顏料,按不同比例作調和,而製作出彩色照片者。其作品雖不盡人意,但是彩色攝影照相已有了突破。

 

    到了公元1873年底,德國柏林工科大學教授佛克爾(H.W.Vogel 1834–1898)將火棉膠感光版,浸在苯銨液後,就能感受綠色光,試驗一發表,鼓動了科學家們,尋找其他色彩的感光增添劑。攝影軟片,最早僅能感應藍色光,再改善可感應紫色光,公元1874年,已可感應黃色光,到公元1881年,更進步可以感應到紅色光。底片到此,已可以對紅、橙、黃、綠、藍、紫等色光有了「色感」,不過,照片的繽紛明麗程度,需要加予改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回憶的導演家 的頭像
    回憶的導演家

    布魯斯帶著小鐵與紹祖一起狂奔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