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同電鍋是閩食文化的熱門景點,因為大表示很多,也象徵這邊展區有吸收不完的知識
旁邊的水井是早期重要水源之一,透過它取用水來煮飯、洗衣及清潔
這是傳統社會的廚房外觀,在這邊先跟它合影一下
進去裏面看到一個大灶,左邊灶面放在方型蒸籠用蒸年糕等,右邊為炒菜用,上面的是木蓋,煮菜很費工要去找竹子或木頭來生火,算是我小時候的記憶
擺那麼多的醬油,莫非那是當時國產的醬油品牌
兩個長板凳一片木板搭上去就是一張簡易的桌子,可見當時的生活是多麼刻苦
這個當時以土漿製成土角作成牆壁的材料,採取跟磚塊一樣堆疊蓋成的房子,叫做土角厝
這個厝裏有介紹閩式的美味文化,其中一環就是辦桌文化的傳承,不曉得你嚐過幾次
這是早期農家所使用的木製農具,將曬乾後的穀子,藉由風鼓內的葉片的轉動,而取得乾淨的鼓粒
這是另一種蒸籠,做得好大變成拍照熱點
這個圓形建築物叫做土樓,係閩南地區就地取材,用當地生土、木材及鵝卵石做成的
離開了閩食文化後,就來搭這個綠色方舟吧!它是MIT科技4.0的全新槪念館
這是無人自動駕駛電動公車,在農博園區到處趴趴走,好像有開放排隊試乘
透過牆壁的昆蟲造型與圖表,來說明利用科技的方法,來做好植物防蟲害
這個太陽能光電板,一直是我們綠能發電的發展目標
風力發電也是能源科技必須要走的道路,雖然這條路並不好走
這棵科技樹象徵所有的綠能科技雖然出發點不同,但目的一致都是為了解決現代生活的困境,故會有所聯結
在充滿未來希望的方舟下船後,就來面對現實的氣候殿堂吧!
這是地面GNSS接收器天線,這可是真的,因為它就在新屋氣象站旁,這次結合農博成為氣象殿堂的一部份,它可計算出大氣中的水氣含量
地震到現在雖然無法預防,但可以預先感受它的威力,做為一種警愓。這個地震體驗車也有開放遊客排隊報名體驗
這照片看起來沒什麼,但是它卻是模擬下雨的強度及粗細,形成一面水簾,上面有各種LED字幕的效果
這是受小朋友喜愛的互動遊戲,藉著螢幕出現各種節氣時,瞬間用手拍打就會產生節氣的說明如雨水,藉著遊戲了解相關知識也不錯
這是3D立體電影的一幕,此時是船在海上遭受風浪的打擊,感覺你坐的座位也隨之搖晃
現在農博雖已經結束了,但是它們給我們是另類的主題樂園饗宴,如不嫌棄的話,其他的農博內容請看小鐵的移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