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的形成原理是由連續單張畫面影像,作連續呈現在人們眼前。因人眼有種「視覺暫留」幻影的現象,故我們就會看到連續的影像會有活動的景象。

03.jpg

        視覺暫留(Persistance of vision)現象是人眼受外來影像光線進入,映像在視網膜上,若網膜之影像已去,然影像有繼續存在眼裡的感覺。其存留時間科學家認定約為1/30至1/4秒鐘。也就是說物體已在我們人眼視野前已消失,可是其影像尚暫時存留在眼睛視覺之中。電影放映達1/24秒移送一個畫面,就在人眼視覺暫留時間範圍內,觀者看到的畫面是連續移動的現象。

 

  在古時候就有人發現,如將一支燃燒火把,在空中揮動,就能看到成一條火紅帶狀。我國韓非(280-233 BC)曾說及:築牆,鑿牖,日出加畫筴,髹上而觀,望見龍、蛇、車、馬、萬物之狀備具。髹是漆器,利用反光,加上畫筴才有更清楚影子,這是電影史上最早粗略的開端。

  公元1023年,北宋仁宗登基時,動態影像被用在「皮影戲」上的戲劇演出。皮影戲顧名思義,是以羊皮或紙片剪裁繪畫成各式各樣人氏及動物形狀,身上繫線,表演者手提牽線使其做出動作,借燈光映影白幕上。後傳西亞的印尼,十三世紀傳到波斯灣各地,十八世紀才傳入歐洲各國。動態影像以戲劇呈現,跟現代電影呈現、表達內容已接近了。

 

  公元1824年,英國有彼得羅吉特(Peter Mark Roget )醫生向英國皇家協會遞交「有關視覺留影物理原理」報告書。第二年有約翰派里斯博士者製作「幻影盤」玩具,在一個圓板正反面各劃隻鸚鵡及鳥籠,當快速轉動此盤,觀看者會見到鸚鵡飛進籠中,印證有此現象。

 

  公元1829年,比利時年輕物理家普拉托(J.A.F.Plateau)午間作實驗,眼視太陽25秒,強光使他看不到東西,回室內,雖閉目,太陽影子仍在眼裏,經他研究提出「視覺暫留」現象的理論。此項理論被世界科學家公認,看電影時的影像放映出來會活動之原理。

 

  公元1833年,普氏製作「幻影盤」,設計硬紙盤邊有鋸齒狀,幫助轉動快速,造成盤上已畫之景物會活動出影像來,這是以後電影膠卷兩邊有齒孔的由來。也因其畫面是繪製不是攝影的相片影像,觸動攝影家連想以攝影方法作連拍攝影像片之努力。

 

  公元1873年,法國天文學家強生用齒輪轉動圓形感光版,連續拍下火星經過太陽的24個相片,此為人們拍攝活動影像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