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縱使多層次減色法,能夠創造更多的色彩,不過還是有不少的缺點,當時彩色軟片雖然市面有出售,不過攝影者要在鏡頭前裝置不同顏色的濾光鏡,沖洗時須複雜不同的曝光。假使放送電影,投影鏡頭前更須裝上有色的濾光鏡,才能顯現顏色。但其彩色效果皆不自然、令人遺憾的具有不真實感。

20180324桐花茶壺 (2).jpg

     德國研究者已在乳劑分層上發現,可使用不同對紅、綠、藍感光的藥膜膠卷,效果已略有改善,仍不盡理想,沒法普及。

 

     柯、曼在公元1930年,受禮聘在柯達公司研究室工作。經過三年不懈怠,他們領導柯達研究部門機師、專家、化學家、成功地研發出新穎的兩色沖晒程序感光軟片。

 

     感光片分兩層藥膜,第一層對紅橙色感光,另一層可感印青藍色的影像,再經較以前不複雜的沖晒過程,加上染色顯劑即可沖印出有顏色的照片。精益求精,他們繼續研發,進一步將感光片製成五層藥劑膜,三層感光紅、綠、藍色的影像,另二層為穩色濾光劑膜。也就是他們在公元1935年4月15日研究成功了「柯達彩色膠卷」。可以沖洗出類似現今的彩色相片,這正是攝影進入彩色時代的階段,更是攝影歷史上的大事。

 

      當時,柯達軟片以自然顏色,有真實感著名於世,不論印刷、醫療、商業和人們攝影都大受歡迎。拍攝好的軟片起先是須寄回羅徹斯特的柯達公司總部沖印。

 

      同年,德國愛克發( Agfa )公司,研究成功三補色之顯色快速程序法,彩色攝影沖印彩色照片一次即可完成,就此,攝影者更方便就可自行沖洗彩色相片。

 

     彩色攝影從此一躍沖天,發展速度驚人,就在公元1985年攝影界統計全年世界上人們就共拍攝有四百億張彩色照片之鉅量。與其同時,世上各膠片製造公司也有研發,但以柯達彩色底片及沖洗相片方式較普及於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