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台北故宮,它收藏品主要承襲自宋、元、明
、清四朝,幾乎涵蓋了整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
數量達65萬5千多件,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了歷
代文物藝術精粹,大致可分為青銅器、書畫、
陶瓷器、圖書典籍、工藝品和宮廷類文物等等;
青銅器展品多樣,其中較著名的有包含毛公鼎、
散氏盤、宗周鐘等等,不過那天去逛了半天,
才逛不到一半就有一點疲累……
而玉器展是我有比較認真逛完的一區之一,不過如果依我看到文物的先後,來講述說明,可能會有所混亂,所以我乾脆自行依外型來分類如下:首先這是明中晚期的玉人物紋鈕蓋蓮花式執壺,約西元1436~1644年出品的,不曉得用它來泡茶會不會變好喝?
這是清中期的玉鏤花卉紋香薰,約西元1736~1820年所誕生的,它是皇帝用來焚香的器具,相當於現在燃燒精油的功能,我還以為是茶壺?不過用玉來會不會太奢華了,只能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這是元朝到明朝之間的螭虎啣芝紋玉瓶,約西元1271~1644年間出品的,很難唸的名稱,是酒器嗎?不過它的雕工如此精細,應該是好看大於實用吧!
這是南宋到元朝官窯的青瓷作品,約西元1201~1400年間誕生,而這個是三登方壺,它的外面好像是裂痕?是不是損壞了,怎麼沒有修理?
南宋官窯的青瓷作品,約在西元1101~1300年
間誕生的貫耳壺,是說它的名氣響亮,如雷貫耳?
還是說它的提把耳朵是貫穿的?
這也是南宋官窯的青瓷作品,約在西元
1101~1300年間誕生的青瓷尊,不曉得它一次
可裝幾CC的酒?
這是南宋官窯的青瓷作品弦紋瓶,它不知道是不是
花瓶?也是約在西元1101~1300年間誕生
這個名稱就很直接了叫花插,應該是插花用的,算花瓶的一種嗎?它還是南宋官窯的青瓷作品,也是約在西元1101~1300年間誕生的
而這兩個都是元朝的青瓷作品約西元1301~1400年間作成的,第一個是八方貫耳壺,它是裝茶的茶壺嗎?第二個是雙耳三足爐,我不禁又用問它是香爐嗎?而它外表的是裂痕,還是紋路?
而這兩個都是西元前2500~1700年間,在龍山-齊家系製成的玉琮,只是大小不同,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中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
這是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有點類似101大樓?約西元前2500~2200年間出品的,你能算得出它有幾層?
而跟上述兩種文物類似的這個卻叫做琮式瓶,是不是年代不同,稱呼也不同,它是南宋到元朝官窯的青瓷作品,約西元1201~1400年間,它的外型層層疊疊,不好抓,應該不是酒器之類?難不成是花瓶?
而南宋官窯的青瓷作品,約在西元1101~1300年
間誕生的,又有以下兩項:第1項是葵口盤,沒
注意看還以為它是市面上的普通盤子?不小心打
破我可賠不起!第2項是印花龍紋洗,是要洗什麼
,莫非它是臉盆?想必也是上流社會才需要洗,
但我卻是一貧如洗
看完容器之後,再來看這個扁扁的東西,首先這兩個都是東漢時期的作品,約西元25~220年間出品的璧,上方是長樂璧,下方是乳丁紋璧,璧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的玉質環狀物,凡半徑是空半徑的三倍的環狀玉器稱為璧,不過我感覺像現在的玉珮一樣
這看起來有一點像手提砂輪機的砂輪片的是戰國到西漢早期的龍鳳紋璧,約西元前475~141年間製作的,在玉器中,璧是用於祭天的玉器
這三個都是不同時期的玉璧,其中是左邊是客省莊文化時期,中間為仰韶文化-龍山系及右邊的元代,沒想到玉璧有那麼多種?
這個是在故宮現場所看到最大的玉璧,它是龍山-齊家系所出品的,約西元前2500~1700年間,感覺外觀沒什麼特別,但是現代來說價值連城
而這是圭璧一組,一個是西元前1306~1046年間,在商晚期出品的玉戈,一個是西元前2500~1700年間,在龍山-齊家系製成的璧,看起來粗糙不堪,但現在來看也是價值不斐
這是清朝乾隆的玉群獸插屏,約西元1736~1795年所誕生的,說屏風它不是,因為太小了,就是搞不懂做什麼用?古時皇親國戚的玩意還真多啊!
大家有空不妨去台北故宮看看走走,也許會有不同
的收穫!
台北故宮的東西,我就隨機寫到這裏了,感謝閱讀
這比較冷門的分享文,敬請大家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