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說到驗桌板尺寸其實很麻煩的,之前講說這桌板零件是疊放在棧板,一堆一堆地進來,基本上它們放在倉庫後,也是東一堆西一堆,然而公司很落伍,沒有量測平台讓我擺放量測,我只能就地取材,把一堆一堆的桌板本身當作量測平台,我戲稱(野戰平台),因為每個棧板桌板疊放後的高度不一,我必須另外加高或減低桌板量調整成我適合量測作業的高度。並找沒用的空紙箱疊起來放置我的圖面及進料單,而我所用的工具僅僅只有一個捲尺及游標卡尺。

 

基本上如果只驗這桌板的長寬及厚度,捲尺及游標卡尺就已足夠,但現況是一些桌板為因應組裝及機型,會在板上加工很多大大小小的孔,不管是圓孔、橢圓孔或是方孔、喇叭孔、魚眼孔等,而它們的位置及大小就會衍生出很多尺寸名稱,如圓孔的大小,通常以直徑或半徑表示,而位置就是孔邊距,通常有兩個尺寸,一個就是距離左右邊的尺寸,另一個就是距離前後邊的尺寸,再進一步把這個桌板面的左下角想像成座標的原點,距離左右邊的尺寸就是X軸的尺寸,距離前後邊的尺寸就是Y軸的尺寸。如果有兩個孔,它們的孔位如果都是從桌板的邊緣算起,這尺寸的量測用卡尺或捲尺,基本上就可以馬上量出來,如彼此間的距離(孔距),在同一軸線上(就是說假設兩個孔的Y軸方面的尺寸都是150mm),也可以直接用捲尺搞定,

 

但如果這兩個孔,如果不在同一軸線,(就是說假設兩個孔的Y軸方面的尺寸一個是150mm,另一個為120mm), 如在圖上看,就是有高有低,那麼一來這就比較麻煩了,首先我要用捲尺量出A孔的位置, 再量出B孔的位置,然後兩個再相減,就會分別得出A距B在X軸的尺寸及Y軸的尺寸,這加加減減間,工程變很浩大,尤其是碰到一個桌板有將近50個孔的狀況下,那更是搞得頭昏眼花,如果有量測平台再配合高度規,這不同軸線的孔,互相間的尺寸就很快能量出了,不必搞得那麼累,不懂的人還以為我在摸魚,為何驗個桌板要搞那麼久?

 

再說在倉庫這個環境,原本燈光照明不足,根本不適合量測,再加上公司為了省錢,有時白天還不給開燈,還說有陽光等自然光就足夠,再來我有時看的圖,又是很多尺寸的A4圖面,它原本是A3的圖面,才能清楚地表示尺寸規格,沒想到出圖的研發課硬縮成A4,有些尺寸黏在一起,根本看不出來,是別人的小孩,死不完。你說在這種狀況下,能夠不出包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回憶的導演家 的頭像
    回憶的導演家

    布魯斯帶著小鐵與紹祖一起狂奔

    回憶的導演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