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有兩種,一種是書本上,而另一種是在博物館裏。而我比較喜歡後者,比較有真實的感覺,所以我就在某一天帶著女兒,前往台北故宮來一場文化的歷史速讀。在這裏我挑了銅器、玉器……來講。
首先為你介紹的是銅器篇:這四個都是商後期的酒器,它約西元前1300~1001年間製造,第1個是鴞首獸面紋方罍
第2個是乳丁紋羊首罍,
第3個是犧首獸紋圓口方尊
第4個是不知名的罍,我很納悶用銅飲酒會不會太笨重?
接下來這組可是商末周初的銅製兵器,約西元前1100~901年間製作,最上面的是獸面紋管鞏鉞,其次的是七孔半圓形刃管鞏鉞,而下面二把較小的是鈴首曲背彎刀,老實講除了彎刀我稍微比較了解之外,其他兩種兵器我是覺得怪異到不行
這是戰國時代的變形獸紋鼎,約西元前500~201年間製作,從它的外觀色澤的退化,在斑駁的歲月中,它在埋在土裏不知有多久?
這是戰國中期的陳侯午簋,屬於食器的一種,約西元前400~201年間誕生,(午簋)?莫非它是午餐使用的限定款?
這是戰國晚期的鍑,約西元前300年製造,看起來真的是青銅器?還是年代久遠而長一層銅綠?
這是西漢早期的酒器-蒜頭壺,約西元前300~101年間出品的,用銅器裝酒是否味道會香醇/?
這是漢朝的崇山群獸紋壺,約西元前206年~西元220年間出品,不曉得能裝幾公升的酒?
接下來就是鐘、鼎及白菜的專區
首先這兩個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約西元前900~771年間製造,第一是就是宗周鐘,又名胡鐘,
為西周厲王所製的祀祖樂器,造型嚴整、銘辭淵雅,是存世最重要的天子作器。
第二個是毛公鼎,它腹內鑄銘32行500字,是舉世最長的銘文。
毛公鼎高約53.8公分,直徑47公分,重34.7公斤,於清道光年間(1851年),
自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來的。
經多次轉手秘藏,後移贈中央博物院,並隨故宮文物遷轉,渡海來台。 它們可是台北故宮熱門觀賞重點
而這個與宗周鐘、毛公鼎齊名的翠玉白菜,卻是清潮的,它於西元1644~1911年誕生的,它會出名應該是它的雕工精美,
玉匠巧妙地利用玉質本來的顏色,雕成一顆筋脈分明、栩栩如生的白菜,
其上則雕刻螽斯和蝗蟲讓人嘆為觀止,它也是故宮參觀的重點,連看它都要排隊且有人在旁管制,簡直擠爆了!
另外在這尊區的牆壁上也有亮點,第一就是宗周鐘的銘文意謂:厲王遵循文王、武王之德,勤奮於四域疆土的鞏固。
時有南方的濮國之君,大膽來犯周土,厲王率軍親征,追至濮國都城,濮君於是遣使表示臣服,
同時南方及東方的二十六個邦國代表,也隨同覲見。厲王為感謝上帝與百神的保祐,作此「宗周寶鐘」
,以誌功勳、以陳宗廟奏樂,並祈先王降福子孫,永保四方太平。
第二是有關翠玉白菜的油畫
而旁邊牆面詳細說明,翠玉白菜所代表的寓意及由來,這也是參觀歷史文化所能得到的啟發
這三個是翠玉白菜所衍生的系列作品,都是西元1644~1911年所製造
左邊的是翠玉白菜花插
中間是閃玉園蔬筆筒
右邊是翠玉小白菜
這兩個也是西元1644~1911年的作品,只不過它們算銅器
第一是銅鎏金嵌料石八寶-雙魚,不曉得的人以為是體育賽事的獎盃
第二是銅鍍金嵌料瑞獸香薰,它所指的瑞獸應該是麒麟神獸吧!
再來看看這皇帝使用的鏡子,首先出場的是清朝出品的群獸鏡臺附仿漢連弧紋鏡,俗語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這應該是銅製作的
這兩個一大一小有一點像國樂的鈸的鏡子是東漢中晚期的〔常宜子孫〕雲雷連弧紋鏡
這是屬於玻璃文物特展裏面的作品,它從頭到尾都是玻璃製作,我不曉得這個作品的主題,但它整個特展的名稱是若水澄華
接下帝介紹一些玉器作品,先來看看這個讓人大開眼界的豪華屏風是民國初期的碧玉屏風,
它於西元1940年製作的,
曾經在中日戰爭時被汪精衛送給日本天皇,後來戰後歸還
這兩個是清潮的玉,都是西元1644~1911年的作品,
左邊的是紅、白玉髓筆洗,形狀很怪異,
右邊的是黃玉髓三連章,它算是印章嗎?
這是民國時代的白玉花鳥瓶,約西元1911~1945年間出品的,有花有鳥雕工精美
而下面這兩個是玉開採出來時的原型,
左邊是現代在新疆且末產出的山產閃玉料,
右邊的是清代使用的新疆和闐產出的閃玉籽料,這兩種玉材質色澤紋理都顯著的不同
這是清中晚期的翠玉松鶴插屏,約西元1736~1911年出品的,原來它是清朝的屏風,大的可當隔間,小的可以放桌上欣賞
最後一項是清朝乾隆的玉竹溪六逸圖筆筒,約西元1736~1795年間誕生,一個筆筒就要用玉打造,還真是大手筆?
這些東西每個都價值連城,只有親身造訪故宮,才能體會這視覺的震撼,不過更多更精彩的照片,請參閱小鐵的移動世界